查看: 114|回复: 0

2022 YMD.LAB 疫后居住趋势洞察

[复制链接]

3

主题

7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9-23 21: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在前面

疫情有其裨益,能让人睁开眼睛,逼迫人思考!----《鼠疫》加缪


疫情的3年里,我经历了2次居家隔离,因而我也追了2遍加缪的《鼠疫》。
是的,疫情把我们的需求拉拽到了马斯洛需求的底部,让我们重新开始讨论生理和安全问题,而这种极端的居住体验,改变了我们大多数人对居所和居所所能承载生活的认知。

我们发现:居所,在庇护我们的同时也在禁闭我们。
日常视而不见的一些生活问题,在24小时乘以N的隔离中,使我们如鲠在喉,如芒在背,而这些问题从原来的忍忍就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长久的折磨。
好吧,即便如此,疫情仍然让我们与自己的家,我们的居所,建立了更深的情感链接,让我们爱恨交织。
本次疫后居住趋势洞察,将从生理安全、社会角色、情感归属、自我实现四个马斯洛角度,对居住态度的变化进行叙事,希望能为服务居住事业的产品经理们带来启发。



洞察叙事

疫情3年,我们并不打算讲述,在玄关设置消杀区,这种应激反应的设计,我们希望能回到需求的底层,从危机中洞察出机会,从变化中了然趋势,由此构建“叙事”,大胆的想象疫情会对未来居住的可能性有何影响。






#一.睡眠
我们的睡眠正在变糟。
疫情的变化不断挑动人们的神经,失眠指数迅速上升,一些专家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作“新冠失眠”。
床垫品牌慕思寝具联手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一份《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艾瑞咨询也拉着顾家床垫、中国睡眠研究会和华米科技,发布了一份《2022国民深睡运动白皮书》;就连智联招聘都发布了一份《2022中国职场青年睡眠质量报告》。


【图源:慕思寝具、艾瑞咨询、智联招聘】

虽然版本各不一样,但这几家都有两个共识:
第一,大量中国居民有睡眠困扰,已经到了影响健康的程度;
第二,被睡眠问题困扰的人们,用消费和服务来拯救睡眠。

助眠消费
慕思寝具主导发布的《白皮书》中统计,为了改善睡眠,平均每个男性愿意花1635.81元,女性愿意花1228.54元。淘宝上有关“睡眠神器”的词条高达10万+,从几块钱到几千块钱的助眠产品应有尽有。
我们还注意到,95后之间流行一个词叫「早C晚A」
早上喝Coffee咖啡提神,晚上喝Alcohol小酒助眠。


【图源:Pexels】

甚至连卖“精气神”的星巴克都推出了酒饮,一代年轻人迅速的拥抱酒精,以稳定情绪帮助睡眠。

隔音
阻碍睡眠的还有噪音问题。
全民运动的目标被刘畊宏老师推进了一大步;
某项统计称疫情期间“蓝色小药丸”销量大增;而鸡娃连体育课也要在家完成。
而某宝上震楼器的销量也在不停增长。
这所有一切,24小时不间断的发生在中国的每个封控小区,让长久以来就存在的隔音问题更加显著,愈加恶化了邻里关系,以至于几乎每个业主群中,都有关于噪音的矛盾和冲突。


【图源:Pexels】

我们认为,地产在回归产品核心的过程中,隔音是一直被忽略,但当下最需要被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隔音问题在房子购买前很难注意到,但在购买后开始入住了,却是非常恼人的bug)
否则,再怎么推动社区和谐环境不过是舍本逐末。我们希望在下一代地产产品,能够在成本和隔音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从根源解决邻里噪音问题。

智能化
疫情期间,一个有关智能监测睡眠的APP日活动量达38万。不仅如此,一些智能化灯光设备在疫情间也卖的很好。它们宣称,灯光模拟了用户所在半球的日光,能够在傍晚模式时促进身体褪黑素的分泌,达到助眠效果。


【图源:CoeLux】

随着睡眠需求的不断膨胀,智能睡眠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带动着智能睡眠产业的进化。
我们思考,如何为客户提供一个智能的睡眠环境?怎么让这个环境够贴心,够舒适,甚至还能打破现有卧室模式,从而提供更多元和创新的体验?


《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这本书主张:资本主义憎恨睡眠,因为睡眠中的人既没法消费也没法生产。

而对睡眠的剥夺和侵占,是现代社会发明电灯以来被不断强化的事情。我们相信在可见的未来,睡眠剥夺的现象还会愈演愈烈。
如果我们无法阻挡睡眠剥夺,那么在睡得少睡得好中,我们的选择只有睡得好。
而睡得好有3个基本要素:光线,温度,噪音


光线有2个维度,蓝光和暖光会对入眠造成影响,而清晨在什么样的光线中醒来会,影响我们一天的状态。
温度,特别是身体温度对入眠也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失眠往往是因为没有达到易眠体温。
而噪音,是把双刃剑,噪音影响入睡而白噪音则能帮助入睡。


早C晚A
飘窗是目前居住产品中最鸡肋的空间,几乎没有之一。
我们在做入户调研时发现,客户在实际使用中飘窗几乎全部用来堆放杂物,除此之外飘窗的常客就是家里的小宠物,它们喜欢在飘窗褪色的垫子上晒太阳。
那么飘窗到底该怎么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求解是“早C晚A”:既能够解决睡眠问题,也能够为产品做到场景升级。


【图源:YMD.LAB】

睡眠舱
我们对睡眠问题做了一个大胆的脑洞:
光线,温度,声音,智能监测,智能调节的睡眠舱
故宫中皇帝的寝具尺寸大约就是1.8*2.3*2.3
我们想未来有没有可能,用睡眠舱替代卧室。
一方面,我们能在硬件层面能够监控睡眠,调整光线,关注身体核心温度,消除噪音,解决睡眠问题。
另一方面,更集合化,整体化的睡眠舱,能整合智能床,智能睡眠监测,还能更好的隔离噪音,降低外部影响,同时因为光线和温度可控,所以智能唤醒的功能将会实现的更彻底,真正的实现:


最后,卧室其实可以更灵活,我们在上一版《居住趋势洞察》的报告中提起的“去客化”趋势,去客化一方面是客户对自己居住领地的再探索,另一方面,睡眠舱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打破原有的“几室几厅”的固有格局,我们甚至可以设想,睡眠舱能随时移动到家居空间的任何角落,这样家居空间的弹性和多元的需求就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同时,摆脱了几室几厅的牢笼,居家空间将会呈现更多的可能和想象,我们也无需为几间卧室的设定而大费周折。




【图源:YMD.LAB】
【图源:Ovei】


#二.囤积的安全
正如前文所说,疫情的出现让我们反思自己生理和安全层面的需求,也让我们重置了自己“心理账户”的设置。
我们会在自己的“心理账户”中划拨更多的空间资源给收纳空间。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收纳区正在变大,疫情之前地产对收纳的研究主要是以“竖轴”方向上,深挖为主,也就是研究:怎么能在相同面积的情况下收纳更多的东西?
而现在用于收纳的空间本身就变大了,我们在收纳的“可能性”这个“横轴”上出现了更多的机会。比如,可以扩充收纳的品类研究。

冰箱
好好住App里有用户算了笔账说,一台400L的双开门大冰箱,如果两个人的一日三餐都从里面取食,不另外买东西,只需要五六天就能够把这台冰箱吃空。所以这位用户给到其他装修用户的建议是,冰箱要买大不买小,而且可以考虑加一个冰柜来扩容。

冰柜
同时数据显示,冰柜销量确实在疫情期间暴涨。
上海被管控时,有小区十几台几十台地团购冰柜;北京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线下门店的冰柜全部脱销,连样品都被抢购一空了,疫情走到哪里,哪里就迎来冰柜销量的暴增。


【图源:微信指数】

囤积空间
除了食物,我们还爱囤积生活的日用品。
从卫生纸到可乐再到狗粮以及日化用品。
上海疫情期间我还听说过一个养蜥蜴的小伙伴,因为家里储备的蜥蜴食物用光,而大费周折的购买运输饲料用蟋蟀的故事。


流行许久的“断舍离”在疫情的极限压力下,遇到了一次反思与转折。
事实上“断舍离”之所以是现代生活的问题,不正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是囤积吗?
据说,作家阿城当年为电影《海上花》做顾问的时候,对于电影营造富足奢华的场景,提出了一个原则,“没有用的东西要多”,因为“有用的东西是活着,而没有用的东西是生活”。
无论是活着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一个扩大的收纳区域来归纳我们的囤积,条理我们的生活,挡住疫情的不确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我们甚至认为,即便是一个小户型的房子,户型设计时,给客户留出能配置一台双开门冰箱的空间,既是刚需也是关怀。


肥宅库
如上文所提到的,“我们的收纳正在变大”
我们希望能在未来的场景交付中,给客户一个专门用来收纳的空间,从而把因客户重设心理账户多出来的那部分空间:吃干挖尽。




【图源:YMD.LAB】

第三存储
在我们过往调研中发现:
1.新鲜蔬菜保存,存在不太顺畅的问题,一些大个的的蔬菜(比如2米高的山东大葱)、由于不规则形状,并不容易收纳,放到冰箱里不容易取放,开门的时候容易滚落。
2.厨房中冰箱和水槽,砧板,炉灶形成的,“取,洗,切,炒”动线中,“取”有可能距离“洗”比较远,不符合:就近处理以降低家政总量的原则。
那么我们思考,如何让蔬菜既好收纳,又方便取用?
既然,我们的客户在心智账户中划拨了更多的空间给了收纳,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利用厨房的灰空间再造一个功能,创新一个场景,从而提高厨房的效率?




【图源:YMD.LAB】





于是,我们用居家办公,远程网课,来完成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或是一名学生的角色任务。


#办公\学习
坐一会儿VS坐一天
根据YMD调研,居家办公的第一痛点就是家具不适合久坐。
家里的椅子坐一个小时和坐一天的感受完全不同。同时自从疫情开始,淘宝舒适办公家具品类的搜索和成交量增长了接近70%,一个国产人体工学椅单月销量达到5000+。
而疫情期间,二手的别克GL8的座椅改装成办公椅的DIY趋于流行,我们强烈建议@宜家可以联络汽车座椅厂家,把DIY所需的所有配件集合打包,变成宜家货架上能售卖的产品。


【图源:五菱官方微博-车规级头等舱座椅】

舒适的座椅依然拯救不了居家办公的疲劳,原先在公司是996,在家变成了007,隔离更让家庭和工作二者相互杂糅,无从逃离。
而大人们完成自己社会角色的同时,鸡娃们也没有闲着,虎爸虎妈们在线上购买辅导课的热情和购买戒尺(打孩子)一样高,孩子在家上课,包括体育课,有时会和远程开会的父母争夺书房和餐厅。


我们面对现代生活中,自己要承担的社会角色真是无处逃离,不眠不休。
实效机构的吴昊老师把家庭角色划分成了: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社交角色,虚拟角色。


如爸爸,丈夫这样的家庭角色,如张总,王科长,这样的社会角色。如我们在抖音上怀念着的,钓友,球友,酒友这样的社交角色,如我们理想中的自己,那个虚拟的角色。
而俞军在《产品经理方法论》中说:需求来自于人身上不同角色,不同的角色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所以,与其说人是需求的集合,不如说需求是角色的集合。
现在都市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本质上是尽可能的“功能外包”,比如你会外出社交会客,娱乐消遣,消费文化,体验艺术,当然这也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和小家化的趋势。
而疫情造成的空间封闭,使我们限于一隅,我们原先被外包出去的功能,只能在居家环境中打折处理。

于是我们身上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诸多角色,开始争夺有限的空间资源,这就是造成我们舒适度下降,以及产生“空间焦虑”的本质的原因。

而我们要在有限的居所中,调和诸多需求,安放诸多角色,这就需要我们试图突破空间的边界。
疫情隔离期间有些小区的防疫政策是可以在小区内活动的,但是不能出小区,于是我们想,小区内部的消极空间,灰空间是否能二次利用,被赋能,继续承载当代生活的功能外包呢?

当然,除了业主中心,邻里中心这种成熟模式之外我们还能有何发现?


办公仓
在N×24小时的居家办公中,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渴望能有一个脱离居住区域的空间,可以让我们换掉睡衣,走出家门,远程办公,开会,甚至打会游戏,用一点仪式感,给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自我多点空间。
于是我们想未来的交付社区中,能不能在消极空间中预设几个小型办公仓,以满足大家这样离家办公的需求?而这个办公仓的样子,可以参考商场中那些小卡拉OK亭的样子,在线预约,盘活小区消极空间,增加物业粘度。
我们看到瑞安地产曾经有过类似这样的设计原型,只不过他们并不是放到居住小区中的,但是依然对我们有很强的参照价值。


【图源:HAWORTH  Framery One】





种菜
有的人在思考新鲜蔬菜该怎么收纳,有的人连蔬菜的影子都看不见。
疫情的抢菜恐慌给我们带来开发民族天赋的机会。从最一开始为解决温饱的水培小白菜、水培蒜苗等基础操作,后来引进升级版培育工具,成为专业的“农民伯伯”。


【图源:Pexels】

从疫情开始至今,有许多人开发了“种菜天赋”,让智能种菜机在淘宝天猫平台销量大增,比去年同期增长超200%。
人人都想做陶渊明,可在混凝土的世界里,我们的菜园只有窗台那一平方米吗?

露营
疫情反复3年,大家都憋疯了。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1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从77.1亿元增至299.0亿元,预计2022年增速达18.6%,市场规模达354.6亿元。
今年五一的时候,精致露营刷爆了朋友圈,小红书上的露营分享暴涨,连网易云音乐上的露营歌单的播放量也同比增长了536%。仿佛你不去露营,就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图源:Pexels】


【图源:小红书】

种菜和露营让我们发现,田园和诗意一直就是我们的逃离和梦想,追求和慰藉。


屋顶花园
柯布西耶的建筑五要素曾提到:底层架空、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及屋顶花园。
可长久以来我们对屋顶花园一直没有给予回应。
我们设想屋顶花园可以成为客户“诗和远方”“粮食和蔬菜”的结合体,运用滴灌系统加集装盒子的形式,营造一个花园(菜园)生态系统。同时可以组织起社区活动,把曾经风靡过一代人青春记忆的人人网开心农场搬进真实世界中来,既有趣又能够促进社区邻里间的感情。


【图源:小红书】

种植露台
第四代住宅中有覆土的阳台,将会在疫情这个极限场景下,获得更多的认同,种植阳台,不在于面积有多大,关键是展开了多元化场景,打开了生活诗意。


【图源:YMD.LAB】


【图源:小红书】


#情感陪伴
人类终究是社会动物,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
隔离期间,我们上海办公室的同事,早上拉一个飞书会议,大家在会议室里有事说事,无事也不会挂断,偶尔来上两句闲聊,以排解独自居家的寂寞。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还有陪伴的n种方式正跟随疫情增长。

VR
VR设备在2020年后迎来爆炸增长。可以打游戏、看电影、甚至画画、练书法,打乒乓球的VR在家庭设备中的打开率已经高于Switch,可以说是老少咸宜。


【图源:Pexels】

比如在观影模式下,玩家进入观影大厅内,可以像现实电影院一样挑选座位,你甚至可以和你身边的其他客户一起交流观影体验。
现在我们平均每天会使用2-5个小时的手机,甚至会每隔6秒钟就会查看手机,而这一切仅仅只是某种趋势的开始,如果VR或者更高级的虚拟技术普及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不会有可能,在设备的虚拟空间中花掉我们每天的大量时间?如果,我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真实的空间中生活的越来越短,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
从庄周梦蝶,到盗梦空间,再到黑客帝国,再到缸中之脑,技术驱动人类似乎不可避免的在往“元宇宙”的方向迁徙,我们不禁会思考未来,现实和元宇宙的之间哪部分才是我们生活的主体?
书籍《单身生活》中描述,人类社会的独居趋势越来越明确,造成此等效应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通讯方式的变革,人们可以体验到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交所带来的快乐。

如果脑机接口技术成熟,设备越来越嵌入人体,我们随时在线,那么我甚至大胆的猜测,婚姻和家庭在未来会日渐式微,这会深刻的影响到我们对未来人居产品形态的判断。

宠物
从3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化狗,9千年前人类开始驯化猫,而时至今日中国的猫猫狗狗们已经超过了一亿只,其中猫主子的数量要多于狗。
疫情的隔离强化我们的孤独,特别是在中国生活的这1.2亿的独居人口,他们的孤独正在被疫情所放大,于是我们能够观察到,宠物市场依然还在强劲增长。


【图源:Pexels】

健身
电影《师傅》中廖凡说:我每日挥刀500下,以此为约束。
一方面每日500下的挥刀,不仅能够提供确定性,还能塑造出生活习惯,而习惯才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种“陪伴”。
另一方面,爆火的刘畊宏老师,疫情期间他的直播间最高峰值时达400万人,被戏称为全世界最大的健身房。在这个“健身房”内,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在相互激励,相互陪伴。
于此同时,Keep在线课程,体感游戏机,智能健身镜,划船机的销量,疫情期间都在增长。
正如在我们在《2022居住趋势洞察》中说的,情绪价值正在逐步的成为鲜明的产品趋势,而陪伴是重要的情绪价值之一,我们未来怎么在居住产品中,更好的解决陪伴,追求情绪价值,我们将会一直探索下去。


【图源:YMD.LAB】

慰藉厨房
疫情开始后,我们发现,大家在厨房中呆的时间更长了,即便是“不近庖厨”的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在厨房小试身手。
而疫情隔离带来了更复杂的餐厨关系,比如一个餐厅很可能是家中最忙碌的地方,从早餐开始,之后餐厅很可能变身办公桌,用来远程开会办公,之后到了午餐时分,又要收拾一下桌子,为即将开始的午餐准备空间。
正如之前《2022居住趋势洞察》中所说,厨房是妈妈的战场,爸爸的秀场,全家人的团建场。
疫情让厨房为我们的温情和陪伴提供了一个场所化的背景,同时,食物带来的愉悦,让我们在遭遇疫情正常生活被打断时,找到了一处避难所。
是的,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的甜,那些焦虑的,被限制的,力不从心的人,能在厨房中找到一种有味道的慰藉;于是,我们在厨房中放松自己,让美食与家人相伴。


【图源:深夜食堂剧照】

逆陪伴
是的,陪伴是我们艰难岁月中的情感支柱,但绝对封控时,Nx24小时的“零距离”相处也让我们的自我无处安放。
之前我们曾经观察到一个现象,婚后幼孩,三代同居的年轻男性,回家时,会在车里听会音乐,抽根烟再上楼回家。其实这就是婚后有孩,老人同居,居住面积又偏小,家居生活中缺少面对自我的独处空间造成的。
在传统的家庭理念里,我们习惯为家人而妥协自己的需求。

但疫情让家人之间相处的时间成倍增加,也催化了个性主义的觉醒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长辈,都希望彼此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化需求能够被尊重。

对于个性化需求的觉知也迅速反馈到了市场层面。克而瑞研究院表示,疫情明显加速了小户型客户对110平以上产品的改善置业。
未来产品如何在共享和私享间取得平衡,如何为每个家庭成员腾出独处的空间,将会是未来家居设计的新方向。


家庭小型化,独居化,让情感归属和陪伴变成了巨大的消费主题。
从刘畊宏到直播,从宠物到嗑cp,我们的娱乐中陪伴的占比越来越多,于此同时随着自我意识被疫情隔离的压缩,我们对逆陪伴的需求也像陪伴一样的强烈,人类真是麻烦且矛盾。


八九不离十【3种聚离模式】
而我们要在有限的居所中,调和诸多需求,安放诸多角色。




【图源:YMD.LAB】





疫情的极限情境,激发了我们的反思,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今年上海疫情好转后,新疆西藏的旅游线路有多火爆,我们对拷问自己人生梦想到底为何的冲动,就有多强烈。
是的,诗和远方,我和梦想。


#造车
从21年开始,房车越来越火,“VAN LIFE”的生活方式被很多年轻人种草,
于是好多中国车企纷纷入市,房车的市场销量预计节节攀高。



图片来自:http://instagram.com

工信部有一个数据说,2021年全年,中国共有182家房车生产企业申报了567款房车。
而小红书上有位博主“术哥”的生活也有许多人关注,她在自己的房车中生活了几年,平时将房车停在公司楼下,节约了通勤时长挣得了更多睡眠时间,同时在边上的健身房办一张卡就能够解决洗澡等问题。
某种角度上讲,房车不是只能理解成“带房子的车”,还可以把理解成“带车轮的房”


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使命是解决社会问题,比如,滴滴解决了我们的出行,美团外面解决了我们的午餐配送,那么房企的使命是:为社会解决居住的问题。
如果我们换个视角去看待居住问题,那么求解居住问题的路径既可以是水泥房子,也可以是带轮子的房子。因此我觉得这才是房企参与造车的新路径,而不仅仅是向比亚迪,特斯拉东施效颦。


【图源:天津远泰】

我们能注意到,疫情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撼动了我们对何为房子的理解,也在追问着我们:你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展开?


房车
房子可以自带轮子,这样房子就能在物质世界,调控我们和目的地的距离,房子当然也可以是终端智能,让我们在虚拟世界,消弭距离,天涯咫尺。


【图源:Sunlight房车】


#社恐&极端宅
疫情期间“极端宅”的生活体验,让许多人脱离了日常的人情社会,有些人对此痛苦万分,有些人反而如鱼得水。
因为有疫,宅而有理,于是我们躺平也并不心虚,顺便还摆脱了社交焦虑,这对很多人来说恰逢其时,外面的世界太复杂,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
根据我们的访谈,有一半的人在隔离结束后,要上班前,会对重新融入社会有社恐的焦虑感。


2016年我去日本的时候,在日生活的朋友告诉我日本有100多万的年轻人,宅在家里,他们几乎没有社交生活一年都出不了一次门,没有物欲,也少有情欲。
从我们自己的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日韩等国所经历的现象来看,我们的独居化程度还会越来越严重,而这次的疫情,会提前让一部分中国的年轻人进入“极端宅”状态,就如日本的部分年轻人一样。


而在我们的《2022居住趋势洞察》中我们也提及了一人居的趋势,并提出了一人居的场景主张
子宫计划(点击查看)


【图源:YMD.LAB】

<hr/>

后记:
疫情对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带来了挑战,某种意义上讲,疫情也在推动我们回到产品的底层逻辑,再现了很多需求,我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再现”这个词?因为这些需求早就存在,只是在非疫情时期,我们对这些需求的权重排序不同而已,所以与其说是新需求,不如说是新排序,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会用马斯洛层级这么传统的结构,来作为本次洞察报告框架的原因。
疫情是苦的,而设计却能给生活带来一丝的甜。
正如本篇文字开始于加缪的《鼠疫》,那就让我用加缪的另一本书名《置身于苦难和阳光之间》来结束。

上海岳蒙空间实验室
YMD.LAB
2022.8月

本次洞察回顾



【数据来源】
工信部、慕思寝具、中国睡眠研究会、华米科技、智联招聘、艾媒咨询、抖音、克而瑞、艾瑞咨询、国泰证券、好好住、微信指数。

撰文:岳蒙
编辑:陈曦,牛立,邹积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