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回复: 0

滴滴被重罚:美团、携程能否幸免?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2-11-15 19: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滴滴被重罚:美团、携程能否幸免?
酷热的7月中,“国家队”给滴滴开出了一剂降燥解暑的“药方”:重罚80.26亿。
这是滴滴被安全审查384天后的结果。据国家网信办通报,自2015年6月起,滴滴在违法路上狂奔了七年,过度收集、处理用户个人信息量达647.09亿条。
此次处罚力度之大,震慑范围之广,或令众多基于相同商业逻辑的网络平台瑟瑟发抖。
滴滴被罚事件,对引导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运营,加强企业数据合规建设,有重要警示意义。数字时代的关键是数据合规,如果互联网平台企业未达数据合规要求、违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就会面临被处行政处罚甚至刑事犯罪的风险。
早在滴滴被罚之前,携程和美团就曾被用户以违法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为由推上被告席,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法院最终未能确认大数据杀熟行为。
滴滴事件对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也是个利好信号。只是,真正让消费者免除被平台窥视、被算法支配的恐惧,在互联网交易活动中不被大数据杀熟,在立法和司法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析】滴滴做错了什么?
据媒体通报,滴滴共存在16项违法事实,可归纳为8个方面,但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违法、过度地收集了用户个人信息。
什么意思呢?
你男朋友可能都看不到你的手机相册,但滴滴能看到;你男朋友都不知道你公司和家的具体位置,但滴滴能精确到经纬度;你男朋友都不知道你的亲情关系网,但滴滴摸得门儿清。
细思极恐。
那么,收集这些信息,啥用啊?
用处可大了。如果说石油是工业时代的能源,那么,个人信息则是数字化时代的能源。
年龄、性别、亲情关系、上班地点、消费习惯,这些看似没啥用的零散信息,经过平台提炼加工,就形成了一个关于你的精准用户画像。
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更精彩。
平台电商通过向算法投喂海量数据,借助数据反应,揭示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价格敏感度等隐性信息,从而实现“千人千面”,向用户精准推送商品和服务内容。
第三步,就离谱了。
如果说,“千人千面”的精准推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决策效率,节省选择时间,对消费者而言不失为一种便利。那么,借助“千人千面”实施的“千人千价”,就非常不地道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数据杀熟。其本质是算法权力的滥用,未经用户同意私下对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损害用户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在经济学领域,大数据杀熟是价格歧视的表现形式, 即看人下菜碟。
“千人千价”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一级价格歧视,这一理论借助大数据和算法技术,走向了现实,是《价格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集体规制的对象。
近年来,平台用户被大数据杀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同一款手表,新用户的价格竟比PLUS会员的价格还要便宜500元;
同一天同一间房的住宿价格,网站对老客户显示380元,对新客户却只有300元;
同一家餐厅,外卖平台老客户满30减12,新客户满30减15。
据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曾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打车”调研,报告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
今年3月,北京市消协发布的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2.37%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非常普遍或普遍,饿了么、飞猪被官方点名。
随着算法推荐的不断迭代,大数据杀熟动作也越来越隐蔽,让用户很难觉察。
你在使用平台,平台却在窥视你。
【案例】美团、携程涉嫌“大数据杀熟”被诉
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早在“国家队”出手之前,一些敏锐的用户发现自己被平台窥视后,就率先扛起了维权大旗。
浙江胡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曾把携程网运营方推上被告席,原因是,自己作为可享八五折优惠的钻石VIP,在携程网上预订一间豪华湖景大床房,非但没有享受到折扣优惠,居然还多支付了一倍房价。


“这不是大数据杀熟吗?”胡女士不乐意了。

于是,她以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采集其个人非必要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等为由诉至法院,要求退一赔三,并要求携程APP为其增加不同意“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时仍可继续使用的选项, 以避免被告采集其个人信息,掌握其数据。
最终,法院支持了胡女士的上述诉讼请求,但携程公司“大数据杀熟”确证与否,法院未予进一步审查。


法院判词:携程公司强制要求用户同意的《隐私政策》还明示了携程公司要形成用户画像,更在客观上加深了胡女士“大数据杀熟”的疑虑。综此,胡女士疑虑携程公司“大数据杀熟”存在一定理由。但是携程公司“大数据杀熟”确证与否,不构成影响本案实体判决的事实基础,该院未予进一步审查确认。(详细内容见(2021)浙06民终3129号二审民事判决书)
用户刘先生,曾因1元配送费,把美团的运营方推上被告席。


2018年7月19日11时55分20秒,刘先生通过美团外卖平台点餐,产生配送费4.1元,但是短短10多分钟之后,另一美团注册用户通过上述平台向同一商家订购了同样套餐一份,收货地址也相同,配送费却为3.1元。刘先生认为,美团外卖平台对其多收1元配送费是“大数据杀熟”,于是将平台运营方北京三块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但法院认为,刘先生所述的两份订单虽然购买商家、商品、收货地址均一致,但关键是下单时间不一致,三快科技公司根据平台交易量对配送费进行动态调整,是自身的经营行为,不构成对刘先生的侵权。最终,刘先生的诉讼请求被驳回。(详细案情见(2018)湘0102民初13515号民事判决书。)
【现状】算法面前,用户很无力
从法院判决的结果来看,无论是胡女士还刘先生,他们的有关大数据杀熟的主张都未获法院支持。
目前,也尚未发现确认大数据杀熟行为的司法判例。
终其原因,在平台浩瀚的数据海洋里,单个用户只是一滴渺小的水分子而已,力量实在太单薄了。相比个人而言,“国家队”则有更多的调查权,可以通过封存、调取、分析相关平台运营数据,还可以通过约谈经营管人员以及用户来调查取证等手段,来还原平台运营是否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
即便如此,“国家队”开出一张罚单,尚需长达384天的安全审查。赤手空拳的单个用户诉讼举证,则几乎无计可施。
另外,在实体法方面,“大数据杀熟”的民法属性存在分歧,无论是价格欺诈说、知情权说、公平交易说,还是隐私权说,都只偏重于“大数据杀熟”的某一个步骤,而无法精确透视“大数据杀熟”的民法属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确实给广大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和实惠,但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应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此次滴滴被行政处罚,有赖“国家队”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亮剑,倘若在司法实践层面,也能将大数据杀熟类案件纳入公益诉讼,由“国家队”提起公益诉讼,为力量单薄的平台用户站台,或能取得更好的司法效果。
总之,用户或消费者并非平台方的待宰羔羊,互联网平台的利润,在于拉新并留存更多用户,只有平台诚实守信,尊重消费者,二者才能互利共存,若平台借助大数据和算法过度索取,不仅迫使消费者陷入困境,最终也必将被反噬。
毕竟,羊毛薅得太狠,羊也会反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